网站导航
Higher Education  /
高等教育


东莞城市学院:创办一流大学、办百年名校
自2004年6月30日教育部发文确认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独立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东莞城市学院(简称“城市学院”)。历经多年磨砺,城市学院已建设成为一所环境优美、办学设施较齐全、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拥有22000多名师生的现代大学。目前,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建立了92个专业实验室、200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4个校级科研机构,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加强特色培育、特色提炼,打造城院品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紧抓发展机遇,借力政策东风

新时代、新机遇、新作为,城市学院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敢于新担当、具有新作为的高素质本科人才。

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关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鸿发集团的坚强领导、教育集团的有效管理下,城市学院发展形势良好,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其中,2019年招生形势持续火爆,新生报到情况喜人,在校总人数达近2.2万人,近年来一直保持为东莞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顺利完成“做大”目标。

此外,2019年下半年,教育集团围绕鸿发集团“二五规划”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城市学院二期的建设。城市学院二期项目规划占地面积近350亩,规划建筑物约35万m²,规划建设新型教学楼、学术交流中心、综合服务大楼、室内运动场、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建筑。该项目将有效解决城市学院一期办学条件难以满足学院发展需求的问题,让城市学院的发展实现“质”的突破。届时,全院在校总学生人数将突破3万人,逐步迈向“做强”目标。

城市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名列广东前列。9月2日,武书连2019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发布:在2019年中国255所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东莞城市学院位居第42位,其中在广东省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名列第7位。





二、扩大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当前国家正在崛起,正大力推进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战略工程,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东莞快速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国际化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支柱,国际化是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超车道”、“快车道”。


1.境外交流、留学项目:
17名学生成功申请英美高校的2+2、3+1项目学习;63位同学成功申请台湾高校的一学期交流项目;基于我院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的保荐研究生协议,选拔了5名学生赴澳门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名学生赴澳门城市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2.合作院校双向学术交流:
接待英、美、澳、马来西亚、台湾、澳门等18批国内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本学年积极推进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韩国研成大学、德国巴特洪内夫应用技术大学、台湾铭传大学、亚洲大学等建立了新的交往关系。

3.搭建人文交流平台:
与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共同举办第四届莞台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以“品质东莞,携手未来”的主题于2019年7月6日至7月15日顺利举行,本次莞台夏令营有50位台湾籍学生与50位在莞大学生参与。通过该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学院与台湾合作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学生搭建了一个友谊的桥梁,增进东莞大学生对台湾的了解,体现主人翁意识,锻炼自身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6月10日,新晋导演王祖蓝携新作莅临城院指导艺术系学生上课,并到音乐工作室指导,现场气氛生动活泼,为城市学院的学生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即兴表演。

4.招收国际学生资质获得及国际学院筹建:
2019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复函,通过东莞城市学院招收国际学生申请的批准,这是城院迈向国际化办学的一次重大突破,为迈向国际特色化打下良好的办学基础和外部环境。3月,学院成立国际学院内部筹建小组,对省内同类别的兄弟院校的国际化办学进行广泛且深入调研,完成系列调研报告,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形成国际学院筹建方案。招收国际学生有利于学院人才结构多元化程度提高,是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氛围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迈向国际化办学的里程碑。




三、加强对外合作,聚力共赢促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改革开放40年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城市学院为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一直坚持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走出去,请进来,借鉴一切先进经验,利用好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与鸿发集团的其他板块协同合作,建设多元化教育,加强产业协同,实施纵向一体化。

与鸿发集团多元化产业对接开展产业协同育人项目。
2月24日,在鸿高集团的鼎力支持下,城市学院与广东鸿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鸿高卓越工程师”创新班正式落地,这是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又一成果,也是加强城院与集团各版块的“产学研”合作,让城市学院的专业设计更符合当前大湾区发展的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学合作,为集团各产业板块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继续深化与北部湾保险公司共建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半年经过双方密切沟通,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增设课外学分,为学生丰富理论学习及提供实战机会。双方就保险卓越班人才培养问题、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联络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探索本土高校与地方政府志愿服务新模式。
4月11日,东莞城市学院与东莞市寮步镇政府合作筹建“志愿服务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是职员服务战略协议的成果和延续,同时也是高校与政府紧密联系、合作共赢的新方向、新平台、新契机。





四、整合资源稳步前行,打造继续教育大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部2019年教育要点明确要继续加大力度办好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中心秉承学校开放办学理念,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与社会进行交流、互动与沟通,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城院品牌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全力打造继续教育大平台。

有效开展各类技能证书培训
全面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共完成普通话、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教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研究生、法律考试等多个常规考试培训项目,实现人数规模与质量的双向提高,较好地促进学习氛围营造。此在刚刚过去的一学年,服务近10000人次,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各证书培训及服务获得了学生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为教职工专业技术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面对“放管服”背景下职称评定新形势,协助学院人事处做好教职工专业技术继续教育服务工作,服务人次共计175人次,主动及时有效解决了教职工在继续教育学习过程面临的各种疑问。

为社会、企业提供人才技能提升积极出力
在过去的一学年共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超6次的大型培训,项目总接待高达39620人次,营收再创新高。

自考助学培训班项目有序开展
“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巩固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自考项目部工作重中之重,目前自考项目部开设专业共计12个,办学规模超1200人,人员架构健全,日常运作良好,开办教学两年以来,学生管理方面做到“零大事故”发生。



东莞城市学院:创办一流大学、办百年名校
自2004年6月30日教育部发文确认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独立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东莞城市学院(简称“城市学院”)。历经多年磨砺,城市学院已建设成为一所环境优美、办学设施较齐全、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拥有22000多名师生的现代大学。目前,学校设有13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建立了92个专业实验室、200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4个校级科研机构,与2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关系。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加强特色培育、特色提炼,打造城院品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紧抓发展机遇,借力政策东风

新时代、新机遇、新作为,城市学院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敢于新担当、具有新作为的高素质本科人才。

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关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鸿发集团的坚强领导、教育集团的有效管理下,城市学院发展形势良好,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其中,2019年招生形势持续火爆,新生报到情况喜人,在校总人数达近2.2万人,近年来一直保持为东莞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顺利完成“做大”目标。

此外,2019年下半年,教育集团围绕鸿发集团“二五规划”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城市学院二期的建设。城市学院二期项目规划占地面积近350亩,规划建筑物约35万m²,规划建设新型教学楼、学术交流中心、综合服务大楼、室内运动场、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建筑。该项目将有效解决城市学院一期办学条件难以满足学院发展需求的问题,让城市学院的发展实现“质”的突破。届时,全院在校总学生人数将突破3万人,逐步迈向“做强”目标。

城市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名列广东前列。9月2日,武书连2019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发布:在2019年中国255所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东莞城市学院位居第42位,其中在广东省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名列第7位。





二、扩大开放,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当前国家正在崛起,正大力推进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战略工程,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东莞快速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国际化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支柱,国际化是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超车道”、“快车道”。


1.境外交流、留学项目:
17名学生成功申请英美高校的2+2、3+1项目学习;63位同学成功申请台湾高校的一学期交流项目;基于我院与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的保荐研究生协议,选拔了5名学生赴澳门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名学生赴澳门城市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2.合作院校双向学术交流:
接待英、美、澳、马来西亚、台湾、澳门等18批国内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本学年积极推进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韩国研成大学、德国巴特洪内夫应用技术大学、台湾铭传大学、亚洲大学等建立了新的交往关系。

3.搭建人文交流平台:
与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共同举办第四届莞台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以“品质东莞,携手未来”的主题于2019年7月6日至7月15日顺利举行,本次莞台夏令营有50位台湾籍学生与50位在莞大学生参与。通过该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学院与台湾合作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学生搭建了一个友谊的桥梁,增进东莞大学生对台湾的了解,体现主人翁意识,锻炼自身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6月10日,新晋导演王祖蓝携新作莅临城院指导艺术系学生上课,并到音乐工作室指导,现场气氛生动活泼,为城市学院的学生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即兴表演。

4.招收国际学生资质获得及国际学院筹建:
2019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复函,通过东莞城市学院招收国际学生申请的批准,这是城院迈向国际化办学的一次重大突破,为迈向国际特色化打下良好的办学基础和外部环境。3月,学院成立国际学院内部筹建小组,对省内同类别的兄弟院校的国际化办学进行广泛且深入调研,完成系列调研报告,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形成国际学院筹建方案。招收国际学生有利于学院人才结构多元化程度提高,是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氛围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迈向国际化办学的里程碑。




三、加强对外合作,聚力共赢促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改革开放40年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城市学院为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一直坚持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走出去,请进来,借鉴一切先进经验,利用好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与鸿发集团的其他板块协同合作,建设多元化教育,加强产业协同,实施纵向一体化。

与鸿发集团多元化产业对接开展产业协同育人项目。
2月24日,在鸿高集团的鼎力支持下,城市学院与广东鸿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鸿高卓越工程师”创新班正式落地,这是城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又一成果,也是加强城院与集团各版块的“产学研”合作,让城市学院的专业设计更符合当前大湾区发展的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学合作,为集团各产业板块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继续深化与北部湾保险公司共建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半年经过双方密切沟通,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增设课外学分,为学生丰富理论学习及提供实战机会。双方就保险卓越班人才培养问题、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联络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探索本土高校与地方政府志愿服务新模式。
4月11日,东莞城市学院与东莞市寮步镇政府合作筹建“志愿服务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是职员服务战略协议的成果和延续,同时也是高校与政府紧密联系、合作共赢的新方向、新平台、新契机。





四、整合资源稳步前行,打造继续教育大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部2019年教育要点明确要继续加大力度办好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中心秉承学校开放办学理念,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与社会进行交流、互动与沟通,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城院品牌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全力打造继续教育大平台。

有效开展各类技能证书培训
全面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共完成普通话、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教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研究生、法律考试等多个常规考试培训项目,实现人数规模与质量的双向提高,较好地促进学习氛围营造。此在刚刚过去的一学年,服务近10000人次,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升,各证书培训及服务获得了学生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为教职工专业技术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面对“放管服”背景下职称评定新形势,协助学院人事处做好教职工专业技术继续教育服务工作,服务人次共计175人次,主动及时有效解决了教职工在继续教育学习过程面临的各种疑问。

为社会、企业提供人才技能提升积极出力
在过去的一学年共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超6次的大型培训,项目总接待高达39620人次,营收再创新高。

自考助学培训班项目有序开展
“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巩固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自考项目部工作重中之重,目前自考项目部开设专业共计12个,办学规模超1200人,人员架构健全,日常运作良好,开办教学两年以来,学生管理方面做到“零大事故”发生。